引种,指从外地区或从国外引进新品种,通过简单的试验证明适合本地区栽培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或因有特殊价值而作为选育双无性系品种的亲本而引进。 随着新品种在不同省份或茶区相互引用频率的增加,茶树引种出现了一些问菌。一是对品种特性、适应性缺乏了解。茶树的特性是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处的结果,一些农户引进新品种或基层农技站指导引种时对品种的特性、适应性等知之甚少,或对当地的实际条件考虑不周,引种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结果往往导致所引品种生长不良或未老先衰,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如将浙江安吉白茶引种到一些低纬度茶区,由于冬季不能出现0℃以下低温的感温期,而使春梢的白化现象不明显,失去引种的价值。二是对品种适制性和品种搭配欠考虑。一些茶农在引种时只单纯考虑和一味追求发芽早、产量高等因素,忽视了品种适制性和早中晚生搭配的问题,忽视了茶叶品质优劣,待投产后,才发现茶叶品质欠佳,销路不畅,或大面积同时开采出现用工荒,而遭受很大损失。三是主栽良种不突出。一些多茶类生产区的茶树良种引种目的不明确,存在过多、过滥现象,导致主栽品种不突出,相互间雷同的品种甚多,茶叶产品形成不了地方特色。 为了减少盲目性,增强预见性,地理上远距离引种,包括不同地区甚至国家之间引种,应重视原产地区与引进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差异、当地茶叶生产具体情况等,并遵循以下基本原理。 1、生态条件相似性原理 20世纪初,德国人Mayr提出的气候相似论是引种工作被广泛接受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的要点是,原产地区与引进地区之间,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品种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茶树优良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都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种的产物,因而它们都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这些与茶树品种形成及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环境条件即为生态条件。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全国第一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时,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资源调查专家在井冈山边缘的汝城县九龙山发现了万亩的白毛茶群落(现今湘南茶区广为栽培的著名品种汝城白毛茶)。20世纪80年代,专家们引种一定数量的汝城白毛茶到长沙县高桥镇,保存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资源圃自然生长区内,但近40年,仅存活2株。这可能是因为汝城白毛茶原产地汝城县气候屋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气候区,引种地长沙县属中(北)业热带湿润气候所致。汝城白毛茶一般生长在原始次生林之下,在阴天阴凉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大,在晴天高温强光条件下光合速率小,其喜阴特性明显,要求比较荫蔽的生态条件。又如,同一纬度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海拔每升高100m,日平均气温降低0.6℃、原高海拔地区的品种引至低海拔地区,植株会比原产地高大,繁茂性增强;反之,植株比原产地矮小,生育期延长。 因此,在选用、引进新品种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必须先对茶园所处的自然条件诸如温度包括极限温度、无霜期、年降水量、土壤条件、气象灾害等进行实地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再对引进品种所需环境条件做分析比较,以便明确引进的茶树良种所需条件及其具备的抗逆能力(抗寒、抗旱、抗病虫),做到科学、合理引种。 一般来说,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引入品种是容易成功的。品种引入地的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等条件与原产地区相似时,引种较容易成功。只考虑品种不考虑栽培、耕作等条件往往会引种失败,如将高水肥品种引种到土壤贫瘠的园地栽培,也会导致引种失败。 2、品种适制性原理 由于不同品种的芽叶外部特征和内部生化成分的含量及组成不一样,其适制茶类也不一样,良种推广中一定要注意根据当地主产茶类或特殊要求来选择相应的品种。一般品种的适制性是按茶类划分的,而一些传统的名特优茶,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品种有尤其特殊的要求,如龙井茶属绿茶类,要求外形扁平光滑不带茸毛,福鼎大白茶这类多毫品种,虽制绿茶品质优良,但用来制龙井茶却不合适 3、合理搭配原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个地方需引进什么品种,要全面分析当地茶叶产业的现状,根据主要生产茶类、茶叶产品特点及产品定位来确定引种的方向。一般来说,单茶类区的良种不宜过多,应控制在3~5个,多茶类区根据品种适制性可增加至7~8个不同特色、不同生育期的品种,但主栽良种都不宜超过3个,其产量至少要达到总产量的70%以上,以便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产品。非主栽品种以调节洪峰为主,点缀花色品类为辅,这样才有利于品牌的培育和市场竞争。因为市场的需求是动态的,按上述要求搭配栽培品种,既有利于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茶类结构,同时又避免品种过于单一而引起生产加工洪峰集中、劳动力紧张、病虫害流行甚至暴发等负面效应,并且可以增强抵抗倒春寒、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证茶园生产效益,早、中、晚生品种的搭配比例一般为631。不同品种其品质特色不一样,有的香气突出,有的滋味独特,根据品种特色合理搭配,可以达到品质互补的效果,这也是品种搭配种植的另一个优点。 4、先试后引原理 为提高引种效率,坚持先少量引种,试验成功后再示范推广的“先试后引”策略。即一个品种的数量可少些,但引入品种个数,只要符合引种目标,应尽可能多些,以期经过试种,有利于优中选优。因为年度间气候有差异,最好将引进的品种进行2年以上的栽培试验,以正确判断该品种对本地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和市场销售的可行性,然后再逐步示范推广。引种成功的标准包括:一是不需要特殊保护或采取必要的栽培措施,可以正常生长、开花、结实;二是保持较好的产量、品质和抗性等经济性状;三是能用适当的繁殖方式进行正常的繁殖。对已确定利用的引入品种进行栽培试验,摸清品种特性,对不同品种的种植规格、树冠培养、土壤肥水的管理、灾害治理和采收等技术进行研究,制定适宜的栽培措施,推行良种良法,发挥品种的良种潜力,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