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一季冬天的休眠和养分储备,春茶的芽叶生发了。 
	清明前后的春茶,早一天高一个价,晚一天掉一个价。很多人说,喝春茶, “以早为贵”、“越早越好”。 
	果真如此吗?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一、越早并不是越好 
	通常来说,茶树经过冬季的修养,根系吸收的养分十分饱满,故新春萌发出的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并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制成后,茶叶香气强烈、滋味鲜爽、变化丰富;又加之一般无病虫危害、无污染,因此春茶的品质,的确是一年中最佳的。  
	但要弄清楚了,并非越早采摘的越好。 
	万物生长自有它的定律,只有到一定时候才是最佳。如果过早采摘,茶叶的新芽都还没完全展开,有效营养成分累积的不够,做出的茶不但香气偏轻、茶味涩、淡,并且还不不耐泡。  
	二、明前茶不算最好 
	很多人笼统地认为,只要是在清明节采摘、制作的茶,都叫做明前茶。其实不然。 
	明前茶是我国江南茶区对清明前这个阶段春茶的称呼,主要的品类是绿茶及少量的红茶。像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则不存在明前茶之说。 
	江南的明前茶,是由生长时间较短的芽叶采制,内含营养成分尚未达到最充分状态,也就是说它们相对含量低,因此加工出的成茶,最大的特点是香气、味道都“淡”,不如明后的茶。 
	人们推崇明前茶,无非是为了图个“稀罕”,抢个“鲜”。 
	三、买回即喝也错误 
	新茶制成后,由于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 
	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那些胃肠功能差,尤其患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它们会刺激胃肠黏膜,诱发胃病。 
	因此,新茶约须存放半个月,等刺激性物质转化平和一些再喝,才是最好。  
	新鲜的春茶就要上市了,作为消费者,“求新”不如“求好”,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