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1998年版的《中国茶经》记录了150多种绿茶。看似琳琅,实际绝大多数都是按地名来分,滋味差异不大。 
	茶树种类、采制季节、种植环境、采摘部位之外,滋味差异主要源自制作工艺。绿茶一开始就杀青了,没有氧化,所以大部分绿茶滋味都差不多。 
	实际上相比较红茶、青茶(乌龙茶),绿茶香气滋味都寡淡许多。绿茶香气物质有100多种,红茶超过300种。 
	制作工艺以武夷岩茶(青茶之一)最复杂,以白茶最简单。现在以繁复为美,各种茶类都有“大师”,即使白茶,也会声称工艺有多讲究,多精细。 
	省去冗余的步骤,总结个极简说明: 
	第一组 
	绿茶:杀青、揉捻、干燥 
	黄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黑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第二组 
	白茶:萎凋、干燥 
	青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萎凋、揉捻、静置氧化、干燥 
	第一组都没有萎凋,鲜叶都要先杀青。萎凋是指鲜叶在日光下或人为加温,使其初步氧化。 
	第二组都有萎凋,氧化程度从轻到重。 
	制作工艺都有科学解释。 
	对于萎凋的茶类(第二组)而言: 
	萎凋、做青是为了氧化生成芳香类物质、可溶性糖、氨基酸,从而高香、回甘、鲜爽。 
	杀青是为了终止氧化,使香气滋味定型。 
	这样一来,工艺可以简化成两步: 
	产生滋味、固定滋味 
	对于不用萎凋的茶类(第一组)而言: 
	绿茶的杀青是为了防止氧化,保持外形与茶汤鲜绿。青草的味道也被固定了,所以大多数绿茶有“青味”。 
	黄茶的闷黄让叶绿素分解,叶黄素显色,黄茶没有绿茶好看,但“青味”散失,多酚类化合物经过非酶促氧化,茶汤口感更香醇甘甜。 
	黑茶的后发酵,也许是偶然发生。黑茶刚开始是绿茶工艺,原料大多粗枝大叶,被紧压成砖、饼卖给藏(吐蕃)、蒙、俄等。运途遥远,茶叶发酵变色,苦涩降低,茶汤红浓、稠厚,适合煮沸加奶。渥堆是人为模拟并加速这过程。 
	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也藏着茶类发展的线索: 
	完整保留了绿茶制作工艺的黄茶、黑茶,肯定是后来出现的; 
	有萎凋工艺的茶类,也许是鲜叶没有及时处理的“无心之得”; 
	青茶是在绿茶工艺之前“嫁接了”氧化,而红茶用更“暴力”的方式(揉捻)来促进氧化,也许青茶诞生时间比红茶更靠前。 
	在揉捻和氧化后做类似于杀青的操作, 
	这是红茶保有绿茶制作工艺的证据 
	六大茶类工艺传承关系看来已非常清楚,但有逻辑上的bug: 
	“杀青”和“萎凋”,显然是前者的人工干预更多。 
	鲜叶不及时处理应该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发现茶树、发现茶叶功效之初。 
	同理,碰撞(做青)、挤压(揉捻),储存(后发酵),都应该比“杀青”更容易自然发生。 
	“六大茶类”只是茶叶发展历史的片段,可以称为“技术流”。茶叶发现之初,人们会怎样自然的利用茶叶呢? 
	首先是“咀嚼”。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比如布朗族、佤族保留了生吃茶叶的习惯。老挝北部的拉棉人部落会直接咀嚼发酵后的茶叶。 
	吃得多,刺激也大。李时珍开出的“治疗茶癖(过度饮茶)”的药方是“吃三鞋茶叶”。 
	柔和的做法是直接拿鲜叶“泡水”。或把茶当菜,煮着吃,烤后喝。 
	“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蛮书》 
	流传到现在,保有擂茶、凉拌茶、烤茶等等。 
	茶叶采得太多了,储存起来不可避免的氧化发酵。 
	比如景颇族将煮过的茶叶放进坑里发酵。缅甸也有类似做法,发酵后的茶叶,浇上油,和鱼干、蒜一起吃。 
	上面的例子都有共同点,发生于现今中国的南方,延到东南亚,多为少数民族的传统。说明这一块地方与茶的出现有重要关系。 
	中国的云南,发现的野生茶树多,树龄长。加之中国茶长久以来主导世界,中国为茶的发源地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在1824年,英国人在阿萨姆发现了野生茶树,1838年又声称在印度多处发现野生茶树,宣称茶并不原产于中国。 
	中国到底是不是茶的发源地?下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