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商这种经营方式,通过“种茶、收购、加工、制作、运输、销售”的产业链运作使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让安化的茶叶销售在清朝达到顶峰,最盛时县内有茶行300多家,至今仍有名号记载的百年老字号茶行就有200多家。比如江南镇边江村,最盛时有11家茶行。茶行与其它各种商铺依江排列,行人在商铺廊檐下行走,“五里长铺,下雨不会打湿脚”。边江人自豪地说,别看他们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但在当时却是安化县最为富庶的地方,流传至今的谚语:“江南豆腐,小淹酒;人参燕窝,边江有。”
晋商对安化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如今闻名遐迩的“安化千两茶”也是在晋商的建议和要求下创制的。据现住边江村二组,生于1908年的百岁老人刘力隆说,他十岁时就拿杠踩茶,他的祖父有三兄弟,都在裕盛泉茶行做茶。为了解决大包运输不便的问题,在同治年间,江南边江刘家三兄弟和晋商创办的“三和茶号”共同研制,采用花格蔑篓包装,人工踩制,在道光年间出现的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重量,制成老秤1000两的花卷茶。安化千两茶的发明丰富了中国茶类的品种,甚至创造了一种制茶的奇观。
![]() |